|
联系我时,请说明是从哪里看到的。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掏耳朵是一件每个人都会做,并且让人觉得“很爽”的事情。殊不知,错误的“享受”方式会招致恶果。经常掏耳朵、使用不正确的工具、乱帮孩子掏耳朵等,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。若不小心,还可能令中耳炎找上门。
; Q8 ]1 M. k! H9 H0 j. i 误区1! u* {" L: Z8 Y" m. I8 }; N
鼓膜破了,一定会耳聋
# y% U; u7 h) @ 正解:掏伤鼓膜,听力下降& ^7 @, r. I9 X. p, {( }8 w
坊间对鼓膜的认识是,一旦鼓膜破裂了,听力就没有了。其实并非如此,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。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,碰到耳膜很痛,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。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、增强听力,它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,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。一般人掏耳朵时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个小洞,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的。! b6 X( z# o4 y3 S! Y. W
要提醒的是,不仅掏耳朵会捅破鼓膜,过大的音量、很重的一巴掌、打球撞击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。例如有一个小孩在玩沙炮的时候震伤了耳朵,鼓膜上破了个洞,听力大大受损。
7 d/ ^- ?6 L- H3 w2 w( E: K0 M: J 误区2
! {6 r, a% C; V% Y' H# D( f 弄痛耳朵了,滴滴消炎水
+ w0 y* x& @' z8 \' C4 P( Z 正解:没有感染不要滴
: t2 v% ^! x1 o& P 就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,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。殊不知,乱滴药水也可能带来炎症。
% O. n* i4 Z8 s5 X# V5 L 如果掏耳朵时,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、受伤了,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。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,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。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,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,更容易滋生细菌。
5 u0 H( F7 s4 u( V3 {# n# t$ j 什么情况下可以滴消炎药水呢?当耳朵出现感染、流脓时,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滴消炎药水。洗澡时,最好别弄湿耳朵。可以用棉花团塞住耳朵再洗澡,棉花团湿了再换。
/ s. C- b7 i- h: Q5 m- z) j 另外,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后,最好滴两滴消毒药水。因为公共泳池内内的水可能存在各种细菌。
/ `1 ?! i1 Z& o. A 误区3
4 h+ h3 _$ _* d% m. w, ]5 m 耳朵觉得痒就掏
8 R$ Z( }( K0 y1 _6 E0 v 正解:可能是真菌感染
2 s& h# r8 [' s- i 很多人都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,特别是油耳的人,常常有油流出来,或者觉得痒,每过几天就掏一次耳朵。陈观贵对此表示,油耳和干耳是遗传的,没有办法改变。油耳的人一但感觉油流出来了,用掏耳棒清洁一下看得见的外耳道是可以的。不过,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,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。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,清洁耳屎的频率大约一个月一次就够了。一来耳屎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,二来耳屎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不要将其“扼杀于摇篮之中”。$ ^/ r6 A2 q1 V5 O' k, `
我们的耳朵都有两节,外面的一节外耳道表层覆盖着皮肤,不小心碰到了也不痛。但里面看不到的一节表面是薄薄的黏膜,一碰就会痛。在清洁时,最好使用松软、干净的棉签,硬的掏耳工具,如挖耳勺,其实并不好。
& g D- i9 j( h5 ?- T1 I2 S! U 陈观贵提醒,很多耳朵痒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的,经常用不干净的手掏耳朵、患有脚气病的人,都是耳朵感染真菌的主要人群。一旦感染了,最好及时到医院做检查。# @7 v5 }( w* j. J' g
误区4
# b7 ]7 g( ^: ?/ b, f7 n 耳朵痛自己会恢复
8 `5 ^; m$ _) }# Z: N4 q 正解:长期受伤可治脑膜炎( ]9 ?" ~1 Z$ A: l- C8 s% R
耳朵发炎的问题并不大,因此很多人会忽略了正确治疗。陈观贵表示,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。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,很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。不仅出现听力下降,还会导致肉芽、胆脂瘤,破坏听骨等。听骨被损坏到一定程度了,无法自愈,只能通过手术解决问题。. r- [, j, {! A9 F) c
不可不知的三点:; E6 G0 R# A" ^1 f k
常掏耳易诱发乳头状瘤1 l' l; S9 x0 @. [
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、阻塞毛囊,利于细菌生长。外耳道皮肤受破坏,长期慢性充血,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,“耳屎”会越来越多。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。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,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。
2 `% U" ~0 }- X& S2 c 耳屎是用来保护耳朵的?7 C. x3 [% t7 M0 c ^
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,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,称为耵聍,俗称“耳屎”或“耳蝉”,它像“哨兵”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。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,有的如黏稠的油脂。平时“藏”在外耳道内,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(如灰尘、小飞虫等)的作用。8 f' s1 [+ B1 h/ K) U
怎样掏耳" E r8 c2 u) Y4 {; }% G5 `
忠告: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,是耳道皮肤正常分泌物结合皮屑等形成的。一般少量的屑状耵聍,会随运动时的震动和下颌运动自行排出,大块硬结的耵聍,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,千万别自己掏。如果真的痒得难受,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,或用棉签轻轻擦,但不要太往里伸。 |
|